从一桶到是四桶,垃圾分类的“三低”问题待解


  最近,强制垃圾分类在上海和其他地方掀起了“旋风”。在此背景下,国家垃圾分类提升速度加快,试点范围逐步推进。智慧垃圾分类公司近日走访了多家垃圾分类试点,了解到虽然各地都加快了垃圾分类的推广,但进展情况却大相径庭。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科技力量来实现“垃圾分类+互联网”的创新。有些地方仍处于发布宣传材料和放置一些垃圾桶的初始阶段。基层普遍反映,准确度低,知晓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的“三低”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了垃圾分类的试点推进。
 

智慧垃圾分类案例

  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大件垃圾是个宝!我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二维码上,然后把它扔到柜子里。经过后台处理后,很快就会有积分。”记者在合肥市包河区滨湖泉。在采访中,蒋长生居民正在向“废物收集柜”扔一个泡沫箱。 “这些积分可换成洗衣粉,牙膏,米饭,食用油等。现在家居用品基本上不在家买。”

  两年前,滨湖春天社区的试点垃圾分类是第一批“早期采用者”。智慧垃圾分类公司看到社区有垃圾分类和智能兑换站,不同地方放置了食物垃圾分类箱和其他垃圾箱。 “每天分拣前不要把垃圾混在一起。”姜长生说,经过分类,他的家人有两个垃圾箱用于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如果有大块垃圾,它将被单独放置。

  “合肥市是全国首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合肥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李大勇说,该市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颁布实施《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推出了分类责任人、生态异地补偿、失信惩戒等制度和对违规分类的单位、个人实行处罚的责任条款,并且建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投入等制度保障体系。截至今年5月,合肥市已经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9个,在建示范片区8个,417个社区、769家公共机构、282所中小学已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参与市民19.7万户,约60万人。

  在安徽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马鞍山市,垃圾分类也如火如荼。

  “工作日上午九点到十点半,下午三点到四点半,是智能垃圾分类工作时间,得踩着点把垃圾送过去。”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区居民古绪玖对垃圾分类的投放时间记忆深刻,“遇到不会分类的垃圾,还有专业人员指导投放。”他说。

  在西湖花园小区的智能垃圾分类点,放置着不同种类的垃圾桶,居民来到这里输入登录手机号进入界面,选择分类品种投放,每投放一次,垃圾的重量都会实时显示,点击“确定投放”,就能看到本次投放产生的积分。积分可以折算成现金进行提取,也可以在积分商城兑换礼品。

  分类点墙壁上的“数据榜”显示:该点注册人数已达1526人,投放人次达43645次,可回收物量达91329公斤。“数据榜”下方的“让垃圾分类成为你我的生活方式”字样格外醒目。

  智慧垃圾分类公司告诉大家,,目前马鞍山市在7个小区采取人工分类和智能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试点,参与户数近8000户。马鞍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主任马其清介绍,除了小区试点,考虑到生活垃圾分类是系统工程,具体分为前端分类收集、中端分类运输和后端分类处理3大系统,马鞍山市针对垃圾分类实施了“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4分类分法,分别建立了4大后端处理系统,为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处理提供了健全保障。

  考虑城乡有别、同步推动,去年开始,马鞍山市还在8个农村乡镇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目前参与农户3500余户,主要采取“二步四分法”,即农户在家开展干、湿垃圾二分,保洁人员再对垃圾实施二次分拣,将其中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目前试点工作正在全力有序推进。

  “互联网+”也正在让垃圾分类变得不一样。“无需东奔西跑,手机一点,一个瓶子也服务。”打开便利侠的公众号,立刻蹦出这样的字样。与传统垃圾成堆的街头废品回收站不同,这个“看不见”的网上废品回收平台,注册用户已达3万余人。市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预约回收生活垃圾中分类出来的可回收物,并获得相应价值回报,如洗衣液、护手霜等。

  与便利侠这样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的企业合作,发挥他们在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节的专业优势,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大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推进效果。

  目前,合肥市城管局与支付宝合作,共同建设的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已经上线,覆盖全市100多个社区、党政机关和中小学,其中可回收物、餐厨垃圾为主要回收内容的绿色碳积分奖励等方式,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18岁至45岁人群欢迎。针对“这是什么垃圾”的分类痛点,探索“扫一扫”识别垃圾,居民只要拍摄垃圾照片或者输入垃圾名称,就可以获取分类结果,摆脱垃圾分类中的“灵魂拷问”。

  “三低”问题交织成“拦路虎”

  智慧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尽管部分试点地区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但记者调查发现,分类投放准确率低、分类知晓率低和资源利用率低等“三低”问题交织,成为垃圾分类推进的“拦路虎”。

  投放准确率低是垃圾分类试点的难点之一。记者在合肥、马鞍山、阜阳等一些试点地采访时,随机打开分类垃圾桶看到,有的分类比较清晰,有的依然是混合投放。

  “我们县选择了两个地方试点,已经制定了规章制度,配备了不同的垃圾桶。”阜阳市太和县城乡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志说,受社会公众分类意识低、末端处理跟不上等因素影响,目前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分类。

  记者跟随刘志来到一处试点地看到,墙壁上贴着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分类宣传倡议书,地上摆放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是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记者打开有害垃圾垃圾桶看到,里面有饮料盒、果皮等。而从垃圾分类来看,果皮应该属于厨余垃圾,并非有害垃圾。

  “最难的是分类的正确率,真正能达标的只有30%-40%。”参与合肥市蜀山区垃圾分类运营的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俊说,正确率低给运输、处理和资源利用带来难题,不利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分类知晓率低是垃圾分类遇到的另一大难点。部分居民仍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也缺乏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导致分类“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位参与垃圾分类社区动员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坦言,垃圾分类要做好,首先需要全社会意识的提高,其次是政府的支持,还需要企业和政府建立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现在后面两个环节都有驱动力,第一个环节公众动员还不够,多停留于媒体的宣传上,但对于如何专业分类、分类依据、环保迫切性等普及不够,制约了公众的参与。不少环保组织人士和基层城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垃圾分类还处于低端水平,难就难在群众的分类投放意识低,分类知晓率低,怎么分类还不知道。

  末端处理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也是难点所在。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各地垃圾分类的处置体系残缺不全,往往前端分类、后端就“混为一团”,末端处理不足不仅挫伤了群众的垃圾分类参与热情,影响了分类体系建设,也造成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据李大勇介绍,国家住建部的标准要求是35%,但从合肥市试点来看,只能达到20%左右。

  目前,不少地方智慧垃圾分类多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类,但四类垃圾的相应处置体系却不健全。比如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的处理很多地方都是空白,可回收物中高价值的物品有机构回收,而其他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和大件家具、装修垃圾、电子产品等就少人问津,即便有些专门回收机构,但零星分散,难以衔接。

  “按照国家要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应该是相融合的,但现实中,这两个网是有衔接的断点、堵点的。这导致前端分类,中间缺乏力量介入和分类处置,最终就混为一团处理。”李大勇说。

  不少受访者反映,垃圾处理涉及生态环境、发改委、住建、城管、商务、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各管一段,重点不同,往往造成垃圾处理统筹不足、难以协同。比如城市生活垃圾目前多由城管部门负责,但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处置、可回收垃圾处置又涉及生态环境、商务、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在一些地方由于衔接不力、各管各的,导致有害生活垃圾无处可去、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此外,对于一般工业固废物的处理,不少地方还存在生态环境部门不愿意接手,环卫处理难度大,进而造成这类垃圾处理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

  瞄准痛点难点打好“组合拳”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升级,垃圾多、垃圾杂、处置难将是长期趋势,传统的治理理念和管理办法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垃圾分类必须要瞄准痛点难点,啃硬骨头,有硬举措。

  根据住建部要求,2020年底前,全国首批46个重点城市必须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安徽省也要求所有地级市将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面对紧迫的时间表和繁重的任务量,垃圾分类的艰巨性、复杂性也在提升。

  加强和培养公众的智慧垃圾分类意识是解决垃圾分类试点问题的首要任务。垃圾的分类改变了公众多年来产生的垃圾“世界一桶”的处置习惯。这种变化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个长期微妙的过程。李大勇,马启清建议,要加大公众动员力度,提高公众对废物分类的认识,增加分类知识,让废物分类概念得到公众的接受和实践。政府部门可以自上而下建立规章制度,提高分类意识,促进分类知识的推广,使生活垃圾分类的推广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废物分类的推广,提高公众对废物分类的认识率和参与率,逐步分类行动,形成自觉分类意识。心。

  首先坚持宏观计划,不断完善中间运输链和终端加工链。在基层,建议今年国家实施的废物强制分类应作为机会尽快布置厨余垃圾和生活危险废物等垃圾处理场,建立分类运输体系。 ,填写垃圾分类系统中的断点,对居民的来源进行分类。最终治疗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引进技术手段,解决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生活垃圾的分离和处置问题。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已加入废物分类,建立了在线预订回收和分类处理渠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支付宝在长三角的几个城市探索了支付宝+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开辟了居民,回收企业,加工企业和城市管理部门等各种环节,极大地促进了垃圾分类的改进。和回收系统。目前,长江三角洲10多个城市的3万多个社区有1万多人。主要年龄组在18至35岁之间,并且已经培养了新的垃圾分类力量。

  促进部门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力量,促进分类。生活垃圾的分类主要是城市管理系统管理,但住宅房产属于住宅建设或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学校涉及教育部门。资源回收涉及商业,供应和营销部门,各部门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要求。在社区推广的情况下,有时财产被封锁并且“无所事事”。合肥市微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邢伟认为,政府部门将率先牵头,有关部门将全力配合,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估监督机制,破解形势。多管理,促进资源回收网络和生活。整合垃圾处理网络,完成智慧垃圾分类的通用管理。

  在基层,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有很多涉及废物管制的部门,他们分散而勤奋,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重点。很难组建联合力量。在垃圾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解决全面政策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如何弥补管理空白,明确管理交叉的责任,打破单独的治理,还需要一个协调有力的协调机制引领垃圾控制,明确方向,协同作用,强大推进。